投智人生 第五十一集 醫者禪心
專訪四之四 一位醫生是怎樣經歷禪修呢? 醫學科研與體證禪修,有何共同點? 人經歷「危機感」時會有驚濤駭浪。不過,原來當我們感受到「機感」,就會看到生命有轉機與希望。 上集林德深醫生分享管理。今集,林德深醫生談及醫者禪心。 林醫生從事醫護,志願為病人及家屬分憂。自2008年接觸禪修,他每日持續用功。一直以來,他記錄每日禪修的心路歷程。 在修證佛法的漫長過程,他留意到自己漸漸增長慈悲心,待己待人的態度由嚴苛轉化為明白理解,學會給予適切的回應。 體會生命終結有時,林醫生深願有生之年能在佛法上精進修學、親身實證,有機會與人分享對醫學與佛法的感悟。 佛法有實際「好玩」的地方﹗當人人體會緣起無常的事實而活得開懷自在,在自身及待人上有一點轉化,社會便能有很大的改善。 嘉賓簡介: 林德深醫生 林醫生專長於臨床遺傳學,曾任職香港衛生署臨床遺傳服務部門主管。他 服務政府三十八年後,現於私營機構繼續工作。 林醫生在1976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1988 年取得醫學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別取得香港兒科專科學院榮授院士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療兒科病症之中,發現研究遺傳學重要。 他對學術貢獻良多,曾於各大醫學期刊發表百多篇學術文章, 也是不少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參與教育工作並於中 文大學及香港大任職榮譽教授,並曾任兩間大學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擔任不少遺傳學相關的專業組織及醫學會議的主席 及理事會幹事。 林醫生 於 2008 年接觸禪修,受學於南懷瑾老師。他 完成了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課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場合講授佛學講座, 以科學角度闡釋佛法。
詳情投智人生 第五十集 開心主管
你知道——細胞與人體,個人與群體,兩者都有相似之處嗎? 成員如何減少排斥,有效相融合作呢? 林德深醫生既是醫生和科研人員,也是資深的管理人,在香港衛生署曾任部門主管多年。 林醫生的領導風格,力求「開心」型,好讓成員一心。 他對於管理團隊有什麼心得呢? 對於管理系統與風險方面,有什麼情況需要留意? 為發揮群體的內外優勢,主管及成員可從哪方面深刻了解自己? 林醫生看到,組織管理與個人生命,密不可分。群體組織無論大小,都由個體的品性、工作態度等方面而成。 個體怎樣待己對人、接物處事,都反映著個人品性、氣質與信念——我們有否留意到呢? 為發揮團體使命,我們有否關心自己與他人的需要,與人良好互動? 林醫生重視了解自己與人生。 他如何認識禪修呢? 醫學科研與體證禪修,有何共同點? 今集,林德深醫生與你從管理組織,談及認識自己。 嘉賓簡介: 林德深醫生 林醫生專長於臨床遺傳學,曾任職香港衛生署臨床遺傳服務部門主管。他 服務政府三十八年後,現於私營機構繼續工作。 林醫生在1976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1988 年取得醫學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別取得香港兒科專科學院榮授院士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療兒科病症之中,發現研究遺傳學重要。 他對學術貢獻良多,曾於各大醫學期刊發表百多篇學術文章, 也是不少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參與教育工作並於中 文大學及香港大任職榮譽教授,並曾任兩間大學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擔任不少遺傳學相關的專業組織及醫學會議的主席 及理事會幹事。 林醫生 於 2008 年接觸禪修,受學於南懷瑾老師。他 完成了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課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場合講授佛學講座, 以科學角度闡釋佛法。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九集 愛美是幸福?
專訪四之二 有人會問: 「醫生醫生,我想外表更美。你能滿足我的渴望嗎?」 「醫生醫生,你是天主教徒,為何會每日禪修?」 上集提到:林德深醫生致力探討遺傳學,認識疾病裡有著無數複雜的遺傳因素。 基因藍圖的研究顯示,人類的細胞與染色體原來受到龐大的遺傳基因系統所影響,不斷演化。 無疑,外貌普遍反映健康狀況。時下整容風氣冒起,我們有否靜思:整容的心態是什麼? 人若追求外表完美,有否想過: 美感是隨時轉變呢? 我們是否將自己的幸福任由他人評價? 整容與醫學治療的宗旨能否一致? 資訊發達,有利大家博學多聞,從而得知醫學與禪修如何幫助我們提升身心健康,尋找幸福。 但我們是否只停留在聽聞的階段,內心仍然感到貧乏呢? 八十年代,醫學界開始吸收佛教禪修部份的精髓,以科學分析、輔導方法,幫助學員減壓、處理焦慮。 參加靜觀課程時,我們是真正獲益、重整生活方式,還是漠視社會的核心問題? 禪修不是紙上談兵。林醫生身為天主教徒,2008年有機會接觸禪修,持續學習體證,不斷反思禪修的意思與作用。 今集,林德深醫生與你談心——在愛美當中,發現自己內心。 嘉賓簡介: 林德深醫生 林醫生專長於臨床遺傳學,曾任職香港衛生署臨床遺傳服務部門主管。他 服務政府三十八年後,現於私營機構繼續工作。 林醫生在1976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1988 年取得醫學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別取得香港兒科專科學院榮授院士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療兒科病症之中,發現研究遺傳學重要。 他對學術貢獻良多,曾於各大醫學期刊發表百多篇學術文章, 也是不少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參與教育工作並於中 文大學及香港大任職榮譽教授,並曾任兩間大學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擔任不少遺傳學相關的專業組織及醫學會議的主席 及理事會幹事。 林醫生 於 2008 年接觸禪修,受學於南懷瑾老師。他 完成了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課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場合講授佛學講座, 以科學角度闡釋佛法。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八集 醫學、遺傳學、佛學
專訪四之一 第四十八至五十一集有資深醫生受訪。探求知識的你,不容錯過﹗ 遺傳學以科學論證,嘗試對治過千種罕有的 嬰兒 病症,包括生理或智商上的缺憾 。目的是為解除兒童的痛苦 。 林德深醫生從業於兒科醫療十年後,著手研究當時冷門的遺傳學領域。他 憑什麼闖入新領域呢? 林醫生深信:每一個新生嬰兒都是獨特的,他們若患有先天疾病,情況千變萬化。林醫生都深思原因在何。動力源於愛惜每個新生兒,以及對遺傳學有興趣。 面對未知之數,一般人會感到痛苦。歷來, 林醫生認識新的病症,發現問題成因,力求找到解決出路 嘉賓簡介: 林德深醫生 林醫生專長於臨床遺傳學,曾任職香港衛生署臨床遺傳服務部門主管。他 服務政府三十八年後,現於私營機構繼續工作。 林醫生在1976 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 1988 年取得醫學博士, 1991 年及 1993 年分別取得香港兒科專科學院榮授院士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他在最初十年治療兒科病症之中,發現研究遺傳學重要。 他對學術貢獻良多,曾於各大醫學期刊發表百多篇學術文章, 也是不少醫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參與教育工作並於中 文大學及香港大任職榮譽教授,並曾任兩間大學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 的主考官。他更曾擔任不少遺傳學相關的專業組織及醫學會議的主席 及理事會幹事。 林醫生 於 2008 年接觸禪修,受學於南懷瑾老師。他 完成了香港大學的佛學碩士課程。 他曾被邀在不同場合講授佛學講座, 以科學角度闡釋佛法。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七集 素型引力
專訪四之四 空姐Sharon和空少Draco經常遨遊各地,留意當地廚藝,引發創意。現時外國的新菜色是怎樣呢? 寺院日式料理,廚師與食者的心態會是怎樣呢? 味道清淡,體受素食真味,原來帶來驚喜。 這集與你想像素食新味覺。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六集 煮素樂
專訪四之三 Sharon、Draco 等Mobile Green Chef 各有工作,工餘時享受煮素食,只因重視平衡生活與工作。他們怎樣聚集四人丟力量,互相配合呢? 在他們眼中,基層兒童在學習落廚煮素有什麼趣事? 他們熱愛煮素,同時也愛逛街市小店、舊式雜貨舖。寓工作於娛樂,他們享受研究菜色美味,構思新點子。 素食新主意,重點在哪裡? 這集與你想像素食新鮮味!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五集 藉著素食說愛你
專訪四之二 今集,嘉賓Sharon和Draco藉著素食說「愛你」—— 喜愛落廚煮素、關愛動物、愛護基層兒童。 在數次社區服務中,空姐 Sharon發現基層兒童沒機會外出用餐,因而嘗試辦親子素食烹飪活動。起因與過程是怎麼的呢? 空少Draco飼養三貓三狗,是動物熱好者。遇見流浪動物受人遺棄、忽視,Draco作出什麼行動,來將素食與愛護動物結合呢? 他們主張的「無框框」素食創作是什麼? 香港人生活多姿多彩,是什麼推動著Sharon和Draco在有限的時間,教人煮素,而且致力服務社區、關心動物呢?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四集 素食移動。型廚師
專訪四之一 你以為素=羅漢dry? No! 空姐空少告訴你:其實,你的味覺與眼界可以更開闊! 新一輯一連四集《投智人生》,主持人訪問 Sharon 和 Draco。 是什麼火花令這兩位空姐、空少,在千尺高空中志同道合,對素食生起濃烈興趣,業餘開班,分享創意素食烹飪呢? 素食廚藝與社會關懷,又有什麼微妙關係? Sharon 和 Draco 身為美女型男,有什麼原因令他們喜歡品嚐素食呢?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三集 生活力量 —— 別怕麻煩
李家麟醫師 專訪四之四 李醫師視人生為「必死」之前的一趟旅行,各人自己的旅程。 如果你時常看病,李醫師給予你貼士,看看自己生活心態、習慣…… 李醫師的Facebook留言有「冷漠」的火。他的心路歷程是什麽? 今集「投智人生」與你「切」身處地:了解在「必死」之前,怎樣不怕麻煩,活好此生。 李家麟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八十後,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系,其後執業應診,並作公眾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醫師慣常每星期與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為長者及無家者義診。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二集 人人必死 —— 我怎活好此刻?
李家麟醫師 專訪四之三 人必有一死 —— 這是生命真相。那麼,我們今天怎樣生活呢? 李家麟醫師怎樣從「超怕麻煩」到體會「留惑潤生」,過著「輕快的人生」? 身痛、心苦,是不是問題? 每人的心態、觀念都在建構香港社會的文化。 你我怎樣生活,致令大家忽略了貧富差距、無家者,乃至社區上無依無靠的長者呢? 李醫師聆聽無家者心聲已有數年,看到無家者及長者被物化成為數字、問題或負擔。 他如何體會人類是多元共生的細胞,而非單一細胞,不用凡事硬要符合單一的標準? 有什麼促成李醫師仁心仁術? 今集「投智人生」繼續與你追「問」社會現況,感受人生。 李家麟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八十後,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系,其後執業應診,並作公眾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醫師慣常每星期與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為長者及無家者義診。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一集 病 —— 煩嗎?
李家麟醫師 專訪四之二 大家跳出對長者的既有印象,平等互助,才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深厚連繫。 家庭成員中如有長者,我們有沒有感受過他們此時在追求什麼? 我們想晚年生活幸福,可以從何著手? 在當下這一刻,我們如何對待長者?我們有沒有期盼晚年來臨? 我們如何面對身「痛」與心「苦」呢? 為什麼李家麟醫師說「怕麻煩」是煩惱根源呢? 什麼是李醫師口中的「認真地玩」來面對人生?如何活得輕鬆、開心呢? 今集「投智人生」繼續與你聽「聞」人生。 李家麟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八十後,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系,其後執業應診,並作公眾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醫師慣常每星期與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為長者及無家者義診。
詳情投智人生 第四十集 望聞問切的俠醫
李家麟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 八十後,200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系,其後執業應診,並作公眾教育至今。 自2012年,李醫師慣常每星期與榕光社到深水埗通州街橋底,為長者及無家者義診。 專訪四之一 在香港謀生不易,是什麼驅使80後的李家麟成為中醫師? 他因什麼際遇而開始每星期義診? 李醫師為長者嘻嘻哈哈應診,有什麼領悟? 我們香港人用什麼眼光和文代取向,來看待晚年生活? 為何我們會漸漸遺忘了社區上的長者? 為何長者的知識、經驗、做人態度,在現今的社會竟然有「最佳使用期」? 李醫師認為,無論四歲兒童、還是八十歲的老友記,經已值得受人致敬。 為什麼社會發展,將人以年齡分野,乃至將人的潛能零件功能化? 今集「投智人生」與你「望」見晚年生活,笑談人生~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九集 — 大家手中的100元,舉足輕重!
陳卓瑤女士 專訪四之四 我們可用可不用的100元零食錢,對基層來說可以是應急錢?因窮困,有人寧願「捱病」﹗ 卓瑤道出香港貧窮實況,究竟貧窮源頭在何處? 貧窮困境影響著老中青幼,你可以做什麼? 放眼世情,幸有5歲幼兒「包包」同行,繼續為街坊帶來童真、搞笑與歡樂~! 淚中有笑的一集,願你了解基層不足為外人道的實況。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八集 — 你願與基層共享溫飽嗎?
陳卓瑤女士 專訪四之三 卓瑤關心基層、貧窮長者,記下香港有血有淚的真人真事…… - 雪中送炭的燒味老闆 - 協助嫲嫲拉紙皮維生的小姊妹 - 糖水伯伯縱然不再年輕力壯,但依然可以炮製美食自力更生 - 交了床位或劏房租金,基層市民尚餘多少生活費? 基層有尊嚴、有能力,願你關心、聆聽、看見。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專訪嘉賓是陳卓瑤。 卓瑤帶著孩子「包包」參與「平等分享行動」,關心長者和基層,放眼社會實況。 曾任社工,著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見如此貧窮》,記錄香港社會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層苦況。 卓瑤最愛煮飯煲湯作分享,以食物溫暖「老友記」的心。只願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人都吃得飽穿得夠。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七集 — 你願人人有溫飽嗎?
知道香港社會苦況,難道你尚要冷漠? 在無意間參加由Benson發起的「平等分享行動」中,各界好友以「火柴」—— 超市券、食物換領券或其他物資,令基層「被看見」、感受溫暖。 「三唔識七」互不相識,大家靠著什麼理念凝聚呢? 即使是經濟能力普通的學生,透過分享家中的紙巾、一小包米、少許糧食,好好去表達對基層、無依長者的一點關心…… 願你聆聽香港社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專訪嘉賓是陳卓瑤。 卓瑤帶著孩子「包包」參與「平等分享行動」,關心長者和基層,放眼社會實況。 曾任社工,著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見如此貧窮》,記錄香港社會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層苦況。 卓瑤最愛煮飯煲湯作分享,以食物溫暖「老友記」的心。只願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人都吃得飽穿得夠。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六集 — 香港窮人的辛酸,你願聆聽嗎?
能夠有時間收聽這個節目丶有幸福生活的條件丶有能力去認識香港草根階層的辛酸情況,已經值得大家感恩珍惜。 嘉賓陳卓瑤女士,自小因婆婆長期無私為一眾貧困的「叔婆街坊」送上食物、湯水、毛衣,學懂日後為長者看英文信,送上飯湯。 自畢業後當了社工,接觸更多的基層的朋友:司機、管理員、清潔工人、學童。 貧困,不分男女、老中青幼…… 卓瑤見著香港社會即使提供基本社福,仍然有老人家三餐不繼,要到後巷、垃圾桶找食物、拾荒。受家庭問題而輟學的年青勞工,亦為數不少。 過去一年多,卓瑤日間上班,工餘帶著幼兒,參加「平等分享行動」,以「火柴」—— 超市券、食物換領券或其他物資,令基層「被看見」、感受到被看見的溫暖。 願你細聽卓瑤的經歷。 第三十六至三十九集的專訪嘉賓是陳卓瑤。 卓瑤帶著孩子「包包」參與「平等分享行動」,關心長者和基層,放眼社會實況。 曾任社工,著有《香港 你怎忍心看見如此貧窮》,記錄香港社會中你我意想不到的基層苦況。 卓瑤最愛煮飯煲湯作分享,以食物溫暖「老友記」的心。只願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人都吃得飽穿得夠。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五集 — 100公里的堅持
校長鼓勵學生參加毅行者,為了什麼? 學生行山30至40多個小時,辛苦過後,有什麼得著? 難道不覺自討苦吃嗎?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三集 — 想成功,只須一個理由
早上6點半,你在做什麼? 惲福龍校長憑什麼信念每星期一、五清晨四點半起身,與學生六點半由東涌行山上昂坪? 每年一度毅行者要在48小時內,完成100公里,非人人可敵。筏可學生沒有放棄,取得完成證書,成功的理由只須一個! 學生參與毅行途中,面臨滂沱大雨! 山路泥濘,他們如何渡過困境?
詳情投智人生 第三十二集 — 贏在突破點
惲福龍校長捨棄大學教授的高薪厚職,無懼交通耗時,2009年任職於大澳佛教筏可紀念中學。面臨殺校危機、「反叛」學生,惲校長如何投放智慧、建立校譽、樹立學生人生觀呢? 「反叛」內裡的心聲在渴求什麼?
詳情